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4年12月26日 17:45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本節(jié)課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不退位減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捕捉圖中的信息,能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擺小棒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能區(qū)別兩種算式在算法上的區(qū)別。
在觀察主題圖時,學生對于第一個小朋友提出的“還剩多少元?”的問題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對于第二個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錢買一個娃娃還差多少錢?”的問題,一小部分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還差多少元”說明什么錢比什么錢多?學生很快領悟:買東西需要的錢比身上帶的錢多,
(2)要求還差多少錢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在計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我直接把兩道算式呈現在現實面前,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擺完后自己說說怎樣算,再把自己的算法與同桌交流。在反饋時,我要求學生結合剛才擺小棒的過程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學生積極性很高,說得也很到位:算35減2等于幾,先從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5減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減20等于幾,先從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30減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說的多好!會這樣說的學生很多,這得益于我們在前面做計算練習時要求學生除了會算,還要把自己的'算法與家長交流。
學生對兩種算式的計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徹,接下來將兩種算式的算法進行比較就水到渠成了,老師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歸納出兩位數減一位數是從個位上減,兩位數減整十數是從十位上減。除此之外,我還將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在老師的的引導下,學生的語言逐步規(guī)范,概括出兩位是加減一位數都是從個位上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都是從十位上算。
本節(jié)課不僅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歸納算法以及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松。
在教學中,我首先營造春游乘車的情境,讓學生看圖說出圖上的數學信息,啟發(fā)學生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列出“45+30”,提出問題“怎樣計算‘45+30’的得數呢?”學生先自己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然后說一說怎么擺的。得數是多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追問“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來?”接著讓學生通過用計數器撥珠計算的方法來驗證這道算式的得數是不是75,在學生撥珠的基礎上提問“為什么要先在計數器的十位上先撥3顆珠?”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珠的操作活動以及師生共同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個十和4個十合起來。然后,在前面這些活動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剛才我們是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珠來計算“45+30”的,如果不擺小棒,也不撥珠子,那怎么計算“45+30”呢?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然后請學生來匯報。但學生匯報的還是采用豎式的比較多,基本上不能準確說出計算的順序??磥?,這種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在他們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學生用豎式計算的前提下,我開始引導學生像書上這樣進行口算表達。
但是,我當時并沒有刻意去強調一定要學生按照這種方法來計算,也認為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這種思考方法。在引出計算“45+30”時,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僅讓幾位學生說一說,再讀一讀,并未刻意強調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讓學生再按照這種計算順序來說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過程時,多數學生卻說不出來。我當時認為,學生只要學會計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就可以了,沒必要非要掌握這種計算方法。而且說實話,自己也覺得直接采用豎式計算對學生來說,反而更簡單一些。于是,我對教材上的編寫產生了懷疑,我覺得,為什么不是直接讓學生采用豎式的方法來計算呢?這樣學生學起來不是更簡單嗎?教材中要求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先算幾十加幾十,再算幾十加幾,或者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十,這樣的程序對學生后面學習豎式筆算要先從個位算起,會不會引起負遷移呢?
經過和師傅紀老師的研討與交流,以及對相關練習的分析,我發(fā)現,在很多綜合練習中,經常出現這類口算過程的填空,說明這種口算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讓學生都掌握,這是進行豎式計算的前提。即在理解這種口算過程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先讓學生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先算幾十加幾十,再算幾十加幾,或者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十,這是一種口算過程,這種口算過程是和學生的擺小棒和撥珠子的活動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過程再現了學生的操作活動過程。在操作活動和口算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相同數位相加減的道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實,我在課前也粗淺地與學生進行了一些交流與了解。經過初步的了解,我發(fā)現,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jié)內容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的,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因而,他們對于這種類型的計算不難掌握,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但是,當深入追問為什么要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計算時?卻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在外面上輔導班早就學過了,那兒的老師說應該這樣計算??磥?,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并非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而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計算時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而教材通過直觀擺小棒以及借助計數器就能夠幫助孩子從直觀角度來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此外,數學不僅僅是一門計算的學問,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孩子只會算不會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也是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
因而,研讀教參是非常必要,尤其是當我們對教材上的編寫意圖不明確時更要仔細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這對學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如果學習數學只需要依靠學生的記憶力,那就將失去數學學習的本質——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的學習,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號與原理,而在于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這才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本節(jié)課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不退位減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捕捉圖中的信息,能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擺小棒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能區(qū)別兩種算式在算法上的區(qū)別。
在觀察主題圖時,學生對于第一個小朋友提出的“還剩多少元?”的問題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對于第二個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錢買一個娃娃還差多少錢?”的問題,一小部分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還差多少元”說明什么錢比什么錢多?學生很快領悟:買東西需要的錢比身上帶的錢多,
(2)要求還差多少錢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在計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我直接把兩道算式呈現在現實面前,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擺完后自己說說怎樣算,再把自己的算法與同桌交流。在反饋時,我要求學生結合剛才擺小棒的過程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學生積極性很高,說得也很到位:算35減2等于幾,先從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5減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減20等于幾,先從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30減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說的多好!會這樣說的學生很多,這得益于我們在前面做計算練習時要求學生除了會算,還要把自己的算法與家長交流。
學生對兩種算式的計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徹,接下來將兩種算式的算法進行比較就水到渠成了,老師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歸納出兩位數減一位數是從個位上減,兩位數減整十數是從十位上減。除此之外,我還將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在老師的的引導下,學生的語言逐步規(guī)范,概括出兩位是加減一位數都是從個位上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都是從十位上算。
本節(jié)課不僅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歸納算法以及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松。
我認為,本節(jié)課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只要發(fā)揮好輔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課,我盡量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開始,通過書本提供的情景圖,讓學生先提出問題,備課前我預設了幾個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然后,出示,讓學生幫助我解決,而不是要求他們解決,提升學生的位置,可以增強他們的積極性。然后通過學生間互相討論,總結出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只需要在最后把學生的發(fā)現再做整理即可。
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進行的很順利,教學目的最終也完成了,但是有幾個問題還是值得深思。
一、計算課如何引導學生說明算理
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正確的算出結果,可是,當我問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表達。該如何引導呢,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在課堂上是直接告訴他們計算方法的。事后回想,或許可以通過比如擺小棒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說理,明理。
二、如何讓多媒體來輔助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手段傳遞教學信息,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以聲情并茂的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也使教師的教學過程簡單輕松。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適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練習
在課堂上,特別使公開課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避免選擇差生回答問題,目的使怕暴露問題。不過,事后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課堂上暴露出問題,然后得到老師的及時糾正,遠遠比課后教導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師不應該回避錯誤,而應該面對它,及時糾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學生不要范同樣的錯誤。
四、語言上要更加的簡練為好
不要替孩子說話。讓孩子把自己的話語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說的慢,總是提醒孩子說,這樣會打斷孩子的思路,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對于練習的形式,方法的指導,都應好好設計,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的,精心的練習設計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練習的設計,我會更好的吃透練習的目的,并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小游戲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練習中來,在歡樂中鞏固學習的新知識。
我認為,本節(jié)課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只要發(fā)揮好輔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課,我盡量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開始,通過書本提供的情景圖,讓學生先提出問題,備課前我預設了幾個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然后,出示,讓學生幫助我解決,而不是要求他們解決,提升學生的位置,可以增強他們的積極性。然后通過學生間互相討論,總結出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只需要在最后把學生的發(fā)現再做整理即可。
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進行的很順利,教學目的最終也完成了,但是有幾個問題還是值得深思。
一、計算課如何引導學生說明算理
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正確的算出結果,可是,當我問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表達。該如何引導呢,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在課堂上是直接告訴他們計算方法的。事后回想,或許可以通過比如擺小棒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說理,明理。
二、如何讓多媒體來輔助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手段傳遞教學信息,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以聲情并茂的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也使教師的教學過程簡單輕松。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適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練習
在課堂上,特別使公開課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避免選擇差生回答問題,目的使怕暴露問題。不過,事后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課堂上暴露出問題,然后得到老師的及時糾正,遠遠比課后教導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師不應該回避錯誤,而應該面對它,及時糾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學生不要范同樣的錯誤。
四、語言上要更加的簡練為好
不要替孩子說話。讓孩子把自己的話語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說的慢,總是提醒孩子說,這樣會打斷孩子的思路,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對于練習的形式,方法的指導,都應好好設計,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的,精心的'練習設計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練習的設計,我會更好的吃透練習的目的,并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小游戲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練習中來,在歡樂中鞏固學習的新知識。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教學反思范文
在教學中,我首先營造春游乘車的情境,讓學生看圖說出圖上的數學信息,啟發(fā)學生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列出“45+30”,提出問題“怎樣計算‘45+30’的得數呢?”學生先自己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然后說一說怎么擺的。得數是多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追問“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來?”接著讓學生通過用計數器撥珠計算的方法來驗證這道算式的得數是不是75,在學生撥珠的基礎上提問“為什么要先在計數器的十位上先撥3顆珠?”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珠的操作活動以及師生共同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個十和4個十合起來。然后,在前面這些活動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剛才我們是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珠來計算“45+30”的,如果不擺小棒,也不撥珠子,那怎么計算“45+30”呢?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然后請學生來匯報。但學生匯報的還是采用豎式的比較多,基本上不能準確說出計算的順序。看來,這種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在他們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學生用豎式計算的前提下,我開始引導學生像書上這樣進行口算表達。
但是,我當時并沒有刻意去強調一定要學生按照這種方法來計算,也認為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這種思考方法。在引出計算“45+30”時,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僅讓幾位學生說一說,再讀一讀,并未刻意強調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讓學生再按照這種計算順序來說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過程時,多數學生卻說不出來。我當時認為,學生只要學會計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就可以了,沒必要非要掌握這種計算方法。而且說實話,自己也覺得直接采用豎式計算對學生來說,反而更簡單一些。于是,我對教材上的編寫產生了懷疑,我覺得,為什么不是直接讓學生采用豎式的方法來計算呢?這樣學生學起來不是更簡單嗎?教材中要求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先算幾十加幾十,再算幾十加幾,或者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十,這樣的程序對學生后面學習豎式筆算要先從個位算起,會不會引起負遷移呢?
經過和師傅紀老師的研討與交流,以及對相關練習的分析,我發(fā)現,在很多綜合練習中,經常出現這類口算過程的填空,說明這種口算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讓學生都掌握,這是進行豎式計算的前提。即在理解這種口算過程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先讓學生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先算幾十加幾十,再算幾十加幾,或者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十,這是一種口算過程,這種口算過程是和學生的擺小棒和撥珠子的活動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過程再現了學生的操作活動過程。在操作活動和口算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相同數位相加減的道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實,我在課前也粗淺地與學生進行了一些交流與了解。經過初步的了解,我發(fā)現,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jié)內容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的,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因而,他們對于這種類型的計算不難掌握,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但是,當深入追問為什么要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計算時?卻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在外面上輔導班早就學過了,那兒的老師說應該這樣計算??磥恚竟?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并非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而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計算時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而教材通過直觀擺小棒以及借助計數器就能夠幫助孩子從直觀角度來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此外,數學不僅僅是一門計算的學問,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孩子只會算不會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也是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
因而,研讀教參是非常必要,尤其是當我們對教材上的編寫意圖不明確時更要仔細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這對學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如果學習數學只需要依靠學生的記憶力,那就將失去數學學習的本質——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的學習,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號與原理,而在于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這才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
整十數加減法是兩位數計算的起始課。計算課給人感覺總是與“枯燥”相連,其實只要合理安排也是種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
在教學本節(jié)課時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組織使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小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如10+20等于多少?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
算法一:擺小棒。先擺一捆小棒,再擺兩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單位。10里面有一個十,20里面有兩個十,加起來一共是三個十,就是30;
算法三:數的組成:10和20組成30;
算法四:類似豎式的算法。這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理念,使學生既在交流中鍛煉了語言,明白了算理,又開闊思路。
在鞏固練習階段設計了加減對照練習。如30+40與70-30,為便于學生掌握,讓學生自己擺一擺,使其在操作中體驗整十數加減轉化10以內加減過程,從而理解整十數加減法的算理,在計算30+40時,用10根一捆的小棒來擺。先擺3捆小棒表示30,再擺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讓學生依次回答:一共擺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是用3+4算出結果的。接著,讓學生說出算的過程。在計算時也有出現這種情況50+20=52。因為學生兩位數中每個計數單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還不是十分明確,把第二個加數中2個“十”當作2個“一”來加。
教學中,我對有困難的學生借助計數器撥一撥,滲透豎式計算時的數位對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