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4年12月27日 04:50
過年扭大秧歌,是關(guān)東大地的一大民間風俗。20世紀80年代,每逢佳節(jié)歡慶之日,尤其是新春佳節(jié)之際,城鎮(zhèn)、鄉(xiāng)村,萬人空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身穿五彩服飾,手持一把扇子和一塊手帕,腰間扎一條或紅或綠的彩帶,腳踩高蹺,在眾人的簇擁下,走上街頭,扭將起來,加入大秧歌隊列的男男女女,無拘無束的“浪著”、“逗著”、“戲著”、“耍著”。扭大秧歌的人們越扭越熱烈,越扭越歡快,越扭越狂放,有一種狂放不羈的生命自由精神。那歡快的、熱烈的場面給節(jié)日平添了許多樂趣。
關(guān)東秧歌,由來已久。早在4000多年前,遼西牛河梁曾經(jīng)有一個女神廟,在女神廟中供奉著女神像。圍繞婦神像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廣場,是祭祀女神用的,這個女神廟的巨大廣場就是用來跳舞的。
唐宋時期,國力幾度強盛和封建城市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歌舞表演藝術(shù)的空前繁華,其中最顯著的標志便是歌舞表演藝術(shù)水平的提高和職業(yè)藝人隊伍的壯大,有力地推動了民間歌舞由自娛性、群眾性向表演性、職業(yè)性發(fā)展轉(zhuǎn)化的,從而產(chǎn)生了由宮廷到民間,由都市到鄉(xiāng)村,文藝舞臺皆由歌舞表演藝術(shù)獨領(lǐng)風騷的局面。從史籍中記載的宋代民間舞隊情況來看,當時在新年、元宵燈節(jié)、清明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場合所表演的《劃旱船》、《踏蹺》、《村田樂》等節(jié)目,至今仍是漢族城鎮(zhèn)、鄉(xiāng)村“走會”活動里常見的基本內(nèi)容。
關(guān)東大秧歌的歌詞,都是謳歌關(guān)東民風的歌謠,如:“一元復始萬象興,慶賀新春賞花燈。二儀呈祥福祿增,燈節(jié)焰花飛滿城。三羊開泰洪福至,前村后鎮(zhèn)鞭炮鳴。四季平安家家樂。豐衣足食喜盈盈,五福臨門生活美,海安河清響歌聲。六合同春普天慶,恭賀民眾享安寧。七星高照年景好,禽畜興旺稻谷豐。八節(jié)康泰萬民福,二十節(jié)氣人太平。九州升平人和睦,國泰民安天下寧。十全十美國運興,萬里江山彩霞紅。(《十字令》)。
還有一些流傳于民間的秧歌詞,緊扣民情,而且隱喻,譏諷時弊,如:《煞公詞》,就是一些走南闖北的民間藝人,即興編詞,隨機演唱的。歌詞是:
走街串巷唱民風,佳節(jié)秧歌頌太平。
五湖四海萬民樂,東西南北慶安寧。
秧歌隊里有唐僧,師徒西天去取經(jīng)。
勸人行善莫作惡,天網(wǎng)恢恢不留情。
騎馬坐轎是燈官,頭戴烏紗是皇差。
當官不為民辦事,貪贓枉法混吃穿。
鐵面無私是包公,三口銅鍘亮锃锃。
貪官污吏喝民血,早晚難免遭報應。
如今,扭大秧歌,是人們精神的一種灑脫,一種進步,一種回歸。當人們走進大秧歌的行列的時候,便忘卻了被生計問題纏繞壓抑的困惑,便自覺不自覺的實現(xiàn)了一種對現(xiàn)實的灑脫,當人們在大秧歌的行列中,歡樂地、盡情地、忘我地舞蹈著的時候,仿佛離開了生活的大地而飄飄欲仙,是那樣的輕松、暢快和愉悅。
現(xiàn)在看來,扭大秧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也不局限與過年、過節(jié)了。它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調(diào)味品”。
不論是在城市,或是在鄉(xiāng)村,每天早晨或晚上,在廣場,在社區(qū),在場院等一些公共娛樂場所,您都能看到扭秧歌的“長龍”隊伍,那真是:
喇叭聲聲響連天,關(guān)東秧歌扭得歡。
升平歌舞歌頌黨,小康日子比蜜甜。
今天,電視、電腦無孔不入,它們的勢力擴張到了每一個角落,差不多像糧食、水和空氣一樣,成了人們的生活必須品。而其他的表演藝術(shù)、舞臺藝術(shù)、民間藝術(shù),都受到了它的強力沖擊,活動的舞臺越來越小,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盡管人們也在不斷舉辦這個藝術(shù)節(jié),那個文化節(jié),這個匯演那個匯演,企圖使其復興,但終歸挽救不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命運。但有一門藝術(shù)卻如日中天、方興未艾,大有燎原之勢,那就是秧歌。只要是節(jié)慶的日子,就都可以看到歡快活潑的秧歌表演。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秧歌也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藝術(shù)。每當夜幕降臨,在公園里,在廣場上,在大街上,到處都可看到扭秧歌的隊伍。每當我看到秧歌隊伍,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童年,帶回了我那貧窮的小山村。
在我們那個小山村里,幾乎常年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娛樂活動,就是扭秧歌了。但扭秧歌并不是總有,只有到了年關(guān)才能看到。所以我們盼年,除了盼穿新衣、包餃子、放鞭炮之外,就是盼秧歌了。到了年關(guān),十里八村就都組織起了秧歌隊伍,你到我這個村來演,我到你那個村去演,你來我往,一直要持續(xù)到正月十五。秧歌里嗩吶,是最霸道的一種樂器,只要它一響起來,就會響遍全村,那就是海報,那就是通知,人們就會紛紛從家門走出來,站在路邊,饒有興趣地看這一年到頭才能看上一次的秧歌表演。
在鑼鼓聲聲、嗩吶陣陣中,一隊穿著花花綠綠綾羅綢緞的秧歌隊伍,像長龍一樣在鄉(xiāng)村雪路上舞動著。男隊員瀟灑、活潑,女隊員嫵媚、艷麗。伴隨由嗩吶、鑼鼓組成的秧歌調(diào),秧歌隊員們一手舞彩綢一手搖彩扇,進兩步退一步,左一擺右一扭。扭到興奮時,隊員們有的擠眉弄眼,情態(tài)夸張,有的聳肩弓背,步履蜿蜒,有的搖搖擺擺,羞羞答答,天寒地凍里扭出了東北人特有的渾厚風韻,豪放風格,淳樸風情,異樣姿態(tài)容納了多彩內(nèi)涵。火爆氣氛下,路兩側(cè)擠滿了男男一女女、老老少少,喜氣洋洋中品頭論足,目不暇接中你擁我擠。個子高的還好說,個子矮的只好踮著腳看,有的干脆爬到路旁的圍墻或柴禾垛上居高臨下欣賞,看得出了神,看得著了迷,如癡如醉,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孩子們則興高采烈地尾隨著秧歌隊從村子的東頭跟到村西頭,雀躍著,嘻鬧著,奔跑著,有的干脆跟著模仿去扭去跳……
秧歌調(diào)在吹奏,在飄蕩;秧歌隊在行走,在舞蹈。喜慶的氣氛籠罩著寒冷的冬日,彌漫在鄉(xiāng)村的上空,久久不散,仿佛春天已經(jīng)提前到來。
在秧歌隊伍里,還有各種節(jié)目穿插在里面。當跑旱船扭過來時,村民們就會歡呼起來。所謂跑旱船,就是用紙糊一個船形,船中間站一個人,多為女性,手扶船兩邊,邊走邊扭。我至今也不明白,村民們?yōu)槭裁磳ε芎荡敲锤信d趣,他們甚至把看秧歌就直接說成是看跑旱船。每當秧歌進村時,人們就會攜妻帶子,招呼左鄰右舍:“跑旱船的來了,走哇,去看跑旱船去?!贝送膺€有跑驢的。也是用紙糊一個驢的樣子,中間也同樣站著一個女性,意思是騎在驢上。所以不同的是前面還有一個牽驢的。這兩個人,往往是一對情一人或戀人,在表演中,還做一些挑一逗性的動作,但發(fā)乎情止乎禮,動作并不過分。其中也有扮演《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的,也有扮白娘子的,也有扮小丑的……但對我們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則是踩高蹺。每當高蹺走過來,就會被孩子們簇擁著,跟著往前走,一直送出村為止。隨后我們也模仿高蹺的樣子,用樹杈做成高蹺,踩在上面,在村里走來走去,有時上學也踩著去。
秧歌隊偶爾也有舞獅子的,但不很多。在我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一次,秧歌隊在村里舞著舞著,忽然向生產(chǎn)隊的場院舞去。人們在后面呼一呼拉拉地跟著。到了場院才知道有舞獅子。由于農(nóng)村道路不平整,不能在路上舞,場院相對平整些,所以選擇了這里。只見一頭大獅子和一頭小獅子跑進場院,歡快地舞動起來。有一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彩球,逗引著獅子。你看那獅子一會兒搔一癢,一會兒抖一毛一,一會兒打滾,動作流暢可愛。演到最后,大獅子和小獅子都站起來亮相。引來一片歡呼之一聲。
從秧歌的“秧”字來看,這項活動應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guān)。所記載,在很久以前,農(nóng)民為了祈獲豐收,每當春天到來,都要在田間地頭舉行祭祀農(nóng)神的活動,祈盼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祭神活動中,逐漸吸收武術(shù)、雜技、戲曲等門類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發(fā)展成一門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在民間生生不息,上千年來一經(jīng)久不衰。
不過現(xiàn)在農(nóng)村這種活動已經(jīng)不多見了,卻在城里漫延開來,成為人們一種喜聞樂見民間表演形式。但內(nèi)容已簡化了許多,除了娛樂之外,還有了健身功能。只有這種形式,沒有被電腦電視沖垮,仍以其特有的形式,活躍在人們中間。
仔細聽,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鼓點你扭頭看去,樂隊的漢子們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個紅邊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銅嗩吶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銅镲拍爛,一心想把那小銅鑼擊個窟窿……閉上眼睛,靜心地聽。時而粗獷奔放,能使河流為之激揚動蕩;時而穩(wěn)步柔美,能使無數(shù)人為之心醉;時而緩和細膩,能使大地為之傾倒。
仔細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來了。排是排,行是行。一會排成“龍擺尾”;一會猶如“梅花盛開”;一會好像“老虎揚尾”;一會勝似“大燈籠”;一會能比得過大姑娘的長辮子;一會好像一朵朵棗花……紅與綠的扇子在姑娘們手中飛起來轉(zhuǎn)起來,紅與綠的絲帶飄起來,觀者不僅是眼花繚亂,而且是眼神跟著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ㄕ蹅阍诤笊鷤兪种袚纹饋砦杵饋恚瑩纹饡r,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時,猶如飛輪旋轉(zhuǎn)。手、腳、頭,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