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4年12月29日 03:23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白話:齊國鬧饑荒。富人黔敖在路邊備飯食,施舍饑民。
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白話:有個饑民,用破衣蒙著臉,跌跌撞撞走來。
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
白話:黔敖左手端食,右手端湯,說道:“哎!來吃呀!”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白話:饑者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白話:黔敖緊跟上去道歉,但饑者終因不吃而餓死。
選自《禮記.檀弓下》。
跋:近幾日,讀古文,有感而譯成白話。在本文,“嗟來之食”,指不禮貌地招呼,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古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說法,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骨!
朱自清教授,晚年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嚴重營養(yǎng)不良。1948年,美國支持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鑒于國內饑荒,用面粉接濟中國,引起了有骨氣的中國文人抵制。吳晗請朱自清在“拒絕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边@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貧賤不能移的骨氣在朱自清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吃“救濟糧”不僅是高貴人格的表現(xiàn),更是建國前愛國文人風骨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