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1月09日 04:27
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通過考試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知識儲備。對于不同的考試,為了保證結(jié)果的公正、公平,考場必須要求有很強的紀律約束,并且專門設有主考、監(jiān)考等監(jiān)督考試過程,絕對禁止任何作弊行為,否則將要承擔法律和刑事責任。
一、考評學名詞
概念
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qū)嶋H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即:“非開卷考試,除了題目,任何東西都不能看地做功課”。
要求考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選定的題目或按主辦方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實際操作的任務,并由主辦方評定其結(jié)果,從而為主辦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狀況的信息。
來源
中國是考試的發(fā)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jù)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jù)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笨荚囈辉~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jù)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guān)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jù)《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cè)重于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cè)重于測度優(yōu)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后,其內(nèi)涵逐漸演變?yōu)樘刂缚疾橹R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
方式
考試的方法有筆試、口試、面試和操作考試等,可根據(jù)不同的測試目標和測試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方式。
標準
考前應明確考試的大綱,不同時期的教材不同,所以考前應公示給考生。
目的
考試主要有兩種目的:一是檢測考試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檢驗考試者是否已經(jīng)具備獲得某種資格的基本能力。從這兩種目的看,考試可以分為效果考試和資格考試。
分類
1.效果考試
無論從主考者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看,效果考試都僅僅是檢驗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隨后的教學或?qū)W習方略。
在效果考試中,學習者一定要坦誠地展示自己的知識水平??恳恍┬〖记煽赡軙岣咦约旱臏y試成績,但這種提高無疑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水平,從而阻礙了教學者對學習者以及學習者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的清楚認識。
典型的效果考試有課堂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
2.資格考試
資格考試的核心目的是,給予考試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以獲得某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或工作臺的資格。嚴格地講,資格考試也是效果考試的一種,因為資格考試的設計假設就是,只有擁有更高學習效果的學習者才能獲得這一資格。但在某種程度上,會學習不會考試的學習者往往要敗給不會學習會考試的學習者,因為前者就是不能在考場上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學習水平。
資格考試常常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命運,這就決定學習者在資格考試時會轉(zhuǎn)化為考試者——在資格考試這一高度濃縮的時間段,一個人會不會學習已經(jīng)不再是關(guān)鍵,會不會考試才是核心。
典型的資格考試有小升初、中考、高考。此外,分析師、律師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托??荚?、GRE等都是資格考試。
區(qū)別
資格考試好比結(jié)束語,此前一直進行的學習似乎到這里便戛然而止。效果考試則好比一座座小橋,它只是為了更好地聯(lián)系起橋前和橋后的學習。
對待這兩類考試需有明顯的不同態(tài)度,簡略地說,就是:在效果考試中,“學習者”依然是“學習者”;在資格考試中,“學習者”則變成為“考試者”。
形式
1.升學考試
中國選拔人才,向來以考試為準,在升學過程中考試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常見的升學考試有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其中高考也是最重要的考試之一。
2.職位/資格考試
同樣在選拔優(yōu)秀員工或工作人員上,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考試。常見的有公務員考試、招警考試等等。
3.語言考試
改革開放,中國的留學和移民現(xiàn)象也越來越熱,其中也出現(xiàn)一些相應的考試,留學和技術(shù)移民必須通過一定的語言測試,如去英美國家必考的雅思等等。
二、考試形式
1.筆試
2.口試
3.網(wǎng)上考試
4.交流式考試
三、如何調(diào)整考試焦慮癥
1.認知調(diào)控
首先,堅決杜絕用“完了”、“我糟糕透了”等這種消極的語言暗示自己;其次,消除大腦中的錯誤信息,不要被一兩次考試失敗和一兩科考試失誤所嚇倒,不要以偏概全,認為自己不行,而喪失信心;再次,適當減輕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針對種種擔憂,自己和自己辯論,用這種理性情緒療法,糾正認知上的偏差。
2.行為矯正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放松訓練,一種是系統(tǒng)脫敏訓練。放松訓練和系統(tǒng)脫敏訓練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原理,即人在放松狀態(tài)下的情緒,與焦慮是相互抵抗的,比如放松狀態(tài)出現(xiàn)了,必然會抑制焦慮和緊張狀態(tài)的出現(xiàn)。
基本原則
1.考前不要開夜車
考前不要開夜車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考生越是臨近考試,越是睡不著覺。這說明考生“考試”的注意力太集中了,考前的起居生活應該有規(guī)律,因此注意力必須轉(zhuǎn)移。除了傳統(tǒng)的“數(shù)數(shù)”,告訴考生一個“偏方”:眼睛不要閉實,眼球正轉(zhuǎn)10遍,倒轉(zhuǎn)10遍,反復做對刺激睡眠神經(jīng)有好處。
2.別被模擬考試成績“罩”住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經(jīng)驗:每到臨考前,總會被模擬考試的成績“罩”住,就像陰影一樣總是擺脫不了。模擬終歸是模擬,通過考前測試知道自己哪些是長項,哪些還需要“惡補”,要把每一次模擬考試看成是發(fā)現(xiàn)自己缺點、劣勢的機會。把目的認清楚,就會感到輕松一些。
3.中等生最有可塑性
一些平時學習成績中等的考生還沒有考試就背上心理包袱,總是愛和別人比,比如肯定考不過某某,考不上別人怎么看自己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次要的,在高考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面前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全力以赴地考試,所以中等生最有可塑性,不要背上包袱,了解自己的長處,爭取不斷地突破。有一種理論認為,一個人成功80%靠“情緒智商”,學會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通常一個人認知很深刻,情緒也會自我疏導,要用自信和自我鎮(zhèn)定贏得高考。
四、心態(tài)調(diào)整編輯 播報
1.要增強自信心
要獲取好成績,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一定要有自信心。這如同體育運動員一樣,要在比賽中獲取好的名次,應該具有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以保證自己能夠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忌谶M入考場之前,多想一些有把握獲取好成績的條件,如“自己已經(jīng)全面和系統(tǒng)地復習了”,“考試就像平時測驗,無非在這里多做幾道題而已”,盡量回憶和憧憬一些美好的事情,設法使大腦皮層產(chǎn)生興奮中心,產(chǎn)生一種積極的情緒。自我放松,緩和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
2.放松情緒與壓力
呼吸松弛訓練:當出現(xiàn)不良情緒時,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站立,眼微閉,全身放松,深呼吸,同時默念“1——2——3”,吸氣要深、滿,吐氣要慢、勻。全身進行放松。另一種方法將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從頭至腳全部繃緊,然后慢慢吐長氣,直至全身全部放松下來。這樣可以使血液循環(huán)減慢、心神安定下來,全身有一種輕松感。
肌肉松弛訓練:坐姿要放松,一旦雙手發(fā)生顫抖或有緊張情緒,可迅速拉緊所有的肌肉,然后立即解除緊張、也可馬上做深呼吸,反復兩三次,這時全身肌肉必會放松,就可避免生理、心理緊張加劇而引起的惡性循環(huán)。
聯(lián)想放松法:緊張時,想自己曾經(jīng)做過成功的事,回想成功時的心理體驗,想象美好的最開心的事物和情景,把當時的情景想象得栩栩如生,把自己最快樂的感覺找到,并陶醉在想象情景之中??梢允撬{天白云,自己在云上飄或是想象在一望無垠的海邊,海浪輕輕拍打你的感覺。這樣會感到非常滿足,從而消除緊張。
3.扮怪臉法
找一稍偏僻的地方扮怪臉,歪嘴扭唇、抬鼻斜眼,放松面部肌肉。如能面對小鏡子看到自己的古怪神態(tài),一定會忍俊不禁地發(fā)出笑聲,一切牽腸掛肚的念頭都消失了。
4.轉(zhuǎn)移想象訓練
轉(zhuǎn)移也是保持良好心境的一種方式。如涂抹一點清涼油,聽聽音樂,從事散散步、游泳等不劇烈的體育運動,使心態(tài)平衡,頭腦清醒,緊張緩解。
5.積極暗示法
要善于利用自我暗示語的強化作用。如可以暗示自己“今天精神很好”,“考出好成績是有把握的”等等。自我暗示語要簡短、具體和肯定,要默默或小聲對自己說(不讓他人聽見,不影響他人答題),這樣,可以通過聽覺說話運動覺等渠道,反饋給大腦皮層的相應區(qū)域,形成一個多渠道強化的興奮中心,能夠有效抑制怯場。心里想,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發(fā)揮超常,考出好成績。我考不好,別人也不怎么樣。反而會降低壓力,保持平常心。
6.情景模擬訓練
同學們參加模擬考試時,或在平時考試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練習和放松訓練,從而保證高考時有良好的心態(tài)。